數千張古蹟照片及建築圖面/學術研究、教學參考、設計施工、旅遊導覽
[ IP授權版 ]
Database error: your query error
MySQL Error: 1030 (Got error 28 from storage engine)
《南京城》 
‧所屬分類= 古蹟的類型分類 > 古城

東吳孫權稱帝,以建鄴為都,這是歷史上在南京建都之始,此後東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、南唐、明七個王朝先後在這裏建都,近代的太平天國也曾在此定都十餘年。現存南京的磚城始建于明初,其特徵為:

(1)雄偉壯觀的明代城垣周長約33.68公里,現存23.74公里,平面南北較長、東西略短,呈不規則形狀,是打破了傳統的規劃思想、順應自然、因地制宜的產物。南京城處在寧鎮山脈、長江天塹和內秦淮河、玄武湖之間,其外郭以黃土夯築,今僅麒麟門、仙鶴門尚遺殘基。磚城依山傍湖,並沿用南唐故城(從東水關經聚寶門、三山門、石城門到清涼山一帶)。軍營亦在城內。建城用磚很大(45釐米×20釐米×10釐米),重達10~12公斤,由湘、鄂、贛、皖、蘇五省的一百三十多個府、州、縣燒造。城牆高12米左右,寬4~10米不等,辟城門十三個,其中以聚寶門(今中華門)最為雄偉,計甕城三進,結構複雜,十分壯觀。

(2)皇城建在城內東部,打破了皇城居中的傳統格局。由於在城市中央建皇城拆遷量很大,且阻礙東西向交通,再則為避開南唐宮殿舊址,毅然移皇城於城東,填燕雀湖造地築屋,不僅避開了繁華市井,還形成背倚鐘山(即紫金山)之勢。城的南部是生活、居住區,西北部是軍事區。交通分街道和水道兩大系統,城中的主幹道寬30米以上,路面除三山門至通濟門十裏長街為石鋪外,餘均用磚鋪。此外,還有小街和巷道,一起形成路網。生活、居住區的佈局分手工業、商業、官吏、富戶等不同區域。手工業又按行業分類而居,如染坊多在柳葉街、船板巷,機織業聚集在城西南隅。商店、鋪行多沿大街兩側設置,匠戶多在居住區內設店擺攤。聚寶門、三山門、石城門、鎮淮橋西秦淮河兩岸、大中橋、北門橋、三牌樓等處是貿易集中地。官吏、富戶集中居住在秦淮河西段。從鎮淮橋到下浮橋兩岸以及北新街一帶多為皇子、皇女、公侯、將帥的府第。水系的分佈,城外有護城河、上新河、龍灣、玄武湖,城裏有皇城、宮城的護城河及進香河、小運河等。東西兩座水關控制著城內外水系的溝通,白天通航,夜間鎖閉,常年有軍士把守。內秦淮河除運輸外,還是一條供遊覽的水道。

(3)建築技術的創新。由於版築夯土城牆易受雨水沖刷,故唐以後漸有用磚包砌土牆的城垣。明代磚產量增加,使磚砌城牆得到普及,所以南京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磚城並不是偶然的。城門結構,自元以後從木過梁向磚券拱門過渡,並逐步推廣,到明代所建之城都為磚券拱門。這一做法還推廣應用到建造全磚券的無梁殿。此外,據考證,北京明、清時期的宮寢制度,也是在南京的宮殿建築制度的基礎上奠定的。三朝五門之制,古雖有之,但不明確,至明初則具體為奉天殿、華蓋殿、謹身殿和洪武門、承天門、端門、午門、奉天門。明成祖營建北京宮城時,悉遵洪武舊制。

(4)從古都學的角度來看,對我國歷史、文化、政治、經濟發生重大影響的都城,除南京外還有西安、洛陽、開封、杭州和北京等,它們分別成為三種文化類型的代表,即以西安為代表的黃河流域文化類型,以北京為代表的渤海文化類型和以南京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文化類型。早在三國東吳時期,就已初步奠定了以南京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文化的基礎,它與黃河流域文化融合的長安型文化不同,而是開拓性的漢族文化。南宋定都臨安(今杭州),使黃河流域文化再次與長江流域文化融合。到明、清兩代,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流域文化更加繁榮。從建築文化方面考察,在六朝時期南北和東西文化交流中,南京的建築制度和規模既保留了中原建築文化的主要形制,又在陵寢制度上顯示出南方文化傳統,並影響到以後八百年之久。南京融南北建築文化於一爐,顯示了其相容性的一面。明、清時期的南京建築,融蘇派“香山幫”和徽派技法於一爐,這也是其相容性的表現。

 存入<我的古蹟檔案夾>    查看<我的古蹟檔案夾>     列印     上一筆    下一筆

企劃編輯 / 建築情報雜誌社 系統規劃 / 中威技術顧問公司 >>版權聲明<<